请你闭上眼睛,想象这样一个歌手:
他形象惊人,以奇装异服与面部浓妆著称,自称“外星人”;
他是男儿身,却拥有横跨多个音域的惊人嗓音,高音尤其出色,能够轻松驾驭男高音、女高音两个角色;
他最热爱的是歌剧,曾梦想进入古典乐行业,却凭借对潮流的敏锐把控力成为了新浪潮(New Wave)这一流派的先驱人物;
他很早就开始混迹在音乐圈,但职业生涯起步很晚,37岁才发行第一张专辑。他一生只发行过两张录音室专辑,但每张都是上乘佳作;
他在音乐理念趋于成熟,准备大放异彩的时候英年早逝,生命定格于39岁。死因?艾滋病。
他是谁?
当然,综合以上的描述,你可以称他为——天才。
这个天才的名字,只能是Klaus Nomi。
一
Klaus Nomi是人,1944年出生于巴伐利亚州。后来的回忆性文字大多对于他的童年语焉不详,可以确定的是,他出生在一个不太富裕的普通家庭。很小的时候,他就展现出了对歌剧的浓厚兴趣,但始终没能如愿进入音乐学院,进行专业学习。
20岁出头时,Nomi在柏林歌剧院(Deutsche Oper Berlin)找到了一份侍者的工作。他偶尔会忙里偷闲,向剧组工作人员展示自己出色的歌喉,但在歌剧院这种对专业水准要求极高的地方,他一个非科班出身并没有获得什么机会。
与他年龄相仿的那一批音乐家们,比如Lou Reed和Bob Dylan,大多在20岁上下就发行过唱片,闯出了一番名堂。与他们相比,Klaus Nomi属于大器晚成的类型。直到1972年,已经28岁的他移居纽约,才真正迎来了自己音乐生涯的转折点。
在纽约,Nomi一边在糕点铺打工,一边攒钱学习歌剧。他得到了一些零星的表演机会,并慢慢发展出了自己惊世骇俗的舞台风格。1978年,在一场名为New Wave Vaudeville的音乐会中,Klaus Nomi身穿紧身太空衣,戴着夸张的塑料斗篷闪亮登场,献唱一首圣·桑《参孙与达丽拉》的歌剧选段Mon cur s’ouvre à ta voix后,在一片烟雾、闪光和电子声效的伴随下突然消失。演出获得了震撼效果,他的朋友、合作伙伴Joey Arias后来回忆说:“现在回想起来,我还是会起一身鸡皮疙瘩……好像他是从外星来的,最后又被他的外星同胞接回家了……”
二
70年代的纽约,艺术、音乐、影剧等文化形式蓬勃发展,主流与亚文化皆天才辈出,是世界瞩目的先锋文化圣地。单就音乐而言,这一阶段的纽约就有Ramones、Television领衔的朋克浪潮,有James Chance一班人马掀起的No Wave扭曲之声,极简主义音乐几位教父La Monte Young、Philip Glass正在大刀阔斧改革原有的乐理体系,而老辈艺术偶像Andy Warhol的工作室“工厂(The Factory)”,成为了Bob Dylan、John Lennon等天才们相互结交的圣地……
David Bowie
Klaus Nomi最早的旨趣是歌剧,但在70年代纽约浓郁先锋氛围的影响下,他很快将目光转向于摇滚和实验音乐。1979年,他结识了另一位对他生命影响重大的音乐人David Bowie,并受邀为Bowie在Saturday Night Live的演出担任和声。此时的Bowie刚刚走出视觉摇滚阶段,并在柏林完成了音乐风格的大转变,以’’Heroes’’开启了一代电子之风。演出大获成功,Bowie非常欣赏这位性别莫辨、扮相和台风明显受到自己Ziggy Stardust时期影响的歌伶,表示愿意与他继续合作。
能够与巨星合作让Klaus Nomi激动不已,但这次,David Bowie展现了性格中随性的一面。Klaus Nomi苦等许久,Bowie的电话迟迟不来,两人的合作成为泡影。不过,Bowie的影响力与他惊人的舞台表现还是为Nomi带来了RCA唱片公司的一纸合约。
任何对Klaus Nomi的音乐天赋有所怀疑的人,在听过RCA为他发行的处子专辑《Klaus Nomi》后,都会疑窦全消。从原创性上讲,这张专辑也许不够完美:总共10首曲目除了由Nomi创作的2首、由制作人Kristian Hoffman创作的3首之外,其余全是翻唱或重唱。但是,不可否认,即使有大量对他人作品的重新演绎夹杂其中,这仍然是一部概念独特、完成度极高的作品。其诡谲的唱腔,独特的电子音效,尤其是将歌剧唱法融入摇滚的尝试,以今天的角度看,仍然不失先锋。
翻唱想要超越原唱,无疑是非常困难的,而Klaus Nomi翻唱的”Lightenin’Strikes”,却将这首60年代泡泡糖歌曲的艺术价值拔高到了新的高度。伴随着律动感极强的合成器音效,Nomi将原本略显口水旋律的作了歌剧念白式处理,使其戏剧张力剧增,又分别使用通俗唱法与男高音唱法演绎副歌部分,让这首歌曲成了自己嗓音的炫技场。
专辑中最具个人特色的主题曲”Nomi Song”则展示了Nomi下里巴人的一面。这首歌中,Nomi抛开一贯的天使或外星人扮相,以他最熟悉的戏剧念白唱腔打底,展示出了自己的普通人身份:“If they saw my face/Could I still take a bow/will they know me, know me…”
另一首出彩的歌曲是”Total Eclipse”。歌曲前30秒,除了Nomi的口音为演唱增添了一点趣味,其余似乎有点平淡无奇。但在副歌段落响起时,Nomi的嗓音猛然直冲云霄,用对高音段落轻松写意的处理,展示出自己高超的唱功。
当然,歌剧行当出身的Nomi也不忘在专辑最后一首歌曲”Samson and Delilah(Aria)”中回溯自己的音乐本源。这一选段同样出自圣·桑的歌剧《参孙与达丽拉》,只不过在优美温润的唱段之后,Nomi刻意加上了一段模仿外星飞船的诡异电子音效,仿佛带我们重新回到了那个Nomi在烟与光中骤然消失,“被外星同胞接回家”的晚上……
三
70年代的纽约以其先锋艺术氛围成就了Klaus Nomi,也让Klaus Nomi的同志身份有了归属。那时,同志群体虽然未被主流社会所接纳,但已经具有了很强的身份意识,并开始在酒吧、俱乐部等地下场所互相辨认。纽约作为艺术与文化之都,对同性恋持有更加宽容的态度,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大批同志前来。
当时,艾滋病刚刚萌发,还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。与大多数同志一样,Klaus Nomi对艾滋病缺乏认识,也疏于防范。Nomi是确切什么时候患上艾滋的,如今已不可考证,但资料显示,在他38岁时(1982年),身体已经因为艾滋并发症而渐渐变得虚弱,再也支撑不起那些夸张、奇诡的服装了。最终他死于39岁(1983年),不幸成为了有史可查的最早一批艾滋病死者之一。
在生命最后时刻,Nomi全身心投入了歌剧风格中。他的第二张也是最后一张专辑Simple Man明显增加了歌剧的比例,相比第一张专辑中2首的分量,Nomi第二张专辑的12首歌曲中有4首是文艺复兴作曲家Henry Purcell(珀塞尔)、John Dowland(多兰德)歌剧的重唱,包括开头曲”From Beyond”与结尾的”Return”。这张专辑中,Nomi削弱了原创成分,大多数歌曲为流行歌曲或歌剧选段的翻唱。但他强烈的个人风格及对音乐的独特理解,依然得以在这些重新演绎中完整体现。
专辑主打曲Simple Man的MV中,Nomi脱掉了他熟悉的的三角形塑料戏服,穿上了普通的西装、领带、皮鞋,去参加一个地球人的派对。他用浓浓的口音唱道:“Yes I’m a simple man/Come now and take my hand/Now together, Never to be lonely…”他袒露自己性格中朴素、平易的一面,但因为自己的外星人身份,Nomi总与周遭人群格格不入。他理解不了他们的快乐,也无法在他们的友情中获得安慰。最终,他还是无可避免地再度穿上了那套夸张的戏装,回归真实自我。
四
历史记载,35岁的莫扎特是在谱写《安魂曲》中“Lacimosa dies illa(落泪之日/痛苦之日)”这句时,闭上眼睛溘然长逝的。而英国作曲家珀塞尔的歌剧作品Cold Song,则成为了Klaus Nomi的”lacrimosa”。在他逝世前6个月,Nomi参演珀塞尔的歌剧《亚瑟王》,对这首第一张专辑曾重新演绎的歌曲进行了二度演绎。这是他生前最后一次登台演出。
在第一张专辑中,Nomi与制作人Kristian Hoffman抛弃了传统的钢琴、吉他、弦乐,用电子合成器营造出的阴冷、怪异氛围重塑了Cold Song。Klaus Nomi有意像天使那样歌唱,尽力让自己的唱腔变得超然物外、不食烟火,具有后来Ethereal Wave(“仙音”)这一音乐流派的韵味。
而这一次再唱Cold Song,Klaus Nomi回归了令他最为舒适的古典歌剧。整场演出用大提琴为主的弦乐伴奏,辅以竖琴点缀,Nomi的歌声在柔和的古典氛围中上下翻飞,虽然此时已重病缠身,他的嗓音仍然儿童般纯净、美好,不含一点杂质。只不过,Cold Song中的最后几句歌词,绝望、冰冷,不幸成为了Nomi短暂生命的挽歌……
I can scarcely move
Or draw my breath
Let me, let me,
Let me freeze again
Let me, let me
Freeze again to death
以上内容摘自豆瓣音乐版权归作者所有,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。
作者:陆〇(来自豆瓣)
来源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