佩蒂·史密斯最初的才能集中于诗歌和艺术,出版了三本诗集《17号天堂》(1971)、《柯达》(1972)、《维特》(1973),表现出法国诗人兰波和垮掉派诗人威廉·博罗夫的影响。从1971年开始,史密斯在吉他手兰尼·凯伊的伴奏下举行诗诵会,这一非正式的组合形式维持了三年,直到又有几位乐手加入,变成了一支摇滚乐队。地下丝绒的核心人物之一、出色的先锋音乐家约翰·凯尔,此时成为佩蒂·史密斯音乐上的导师。以朋克之火和诗人式的自我放纵,佩蒂·史密斯迅速成为纽约地下音乐圈中引人注目的人物。但短暂的一闪之后,史密斯迅速在舞台上消失(1979年),直到近十年后才以一张《生命之梦》返回。在诗歌上,佩蒂·史密斯表现为两个极端,一种是金斯堡似的滔滔不绝泥沙俱下,但显然缺乏后者包罗万象的视野;另一种是极其简约的干涩凝滞拘束的风格。不管是哪一种,它们都有一个共同处,那就是作者维心的臆想的狂想的气质。
毫无疑问Patti Smith是朋克女艺人的代表人物。她敏感颓废和暴躁的艺术性格在当时十分引人注目。她的表演完全无视音乐演奏的合理性,神经质刺耳的嗓音在毫无感情色彩的钢琴映衬下,从她软性的嗓子里不可思议地爆发出来,直至支离破碎。
Patti Smith的诗词,敏锐地触摸到了时代冲击下的现代都市青年的情感失落,富有强烈的冲击力。她的音乐将摇滚乐的民粹主义与她充满诡异色彩的诗歌结合在一起,并不太注重音乐的平衡性,声嘶力竭的演唱与重金属般的节奏是她的注册商标。
七十年代纽约的地下音乐是Punk乐的发源地。艺术家们在一家叫CBGB的俱乐部里四出活动,音乐风格既叛逆又简陋。朋克乐团的成员多半削着短发,身着细瘦的黑色牛仔裤,涂鸦的T恤,破旧的运动鞋。著名的朋克女诗人Patti Smith就是其中重要的代表人物。她敏感颓废和暴躁的艺术性格在当时十分引人注目。她的表演完全无视音乐演奏的合理性,神经质刺耳的嗓音在毫无感情色彩的钢琴映衬下,从她软性的嗓子里不可思议地爆发出来,直至支离破碎。她的情绪总是在女孩的易伤和斗士的刚毅之间游离,她的舞台表演就像是一次声音的极限试验,充满着窒息感,强烈的音乐和情绪反差在她丝毫不动声色的演绎下显得出人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