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JVC大厂 2004 年最新技术–XRCD24编码技术(由XRCD进化到XRCD20,目前又有这XRCD24)最先采用的是由FIM马老板在和喇叭花唱片公司老板所合开的LIM所发行的喇叭花重刻专辑中所使用,其突破24Bit的母带处理技术,让XRCD24迈入最高声音再生境界,并宣称声音超越LP(注:这不一定,死忠的LP迷一定不同意^_^),这首四张在发烧友界和古典爱好者都属于收藏级的专辑(老RCA唱片公司时代),目前已进口。
莫扎特40第“木星”交响曲
Symphony No.40 in G minor
音乐理论学家爱因斯坦(Alfred Einstein,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堂兄弟)在年出版的莫扎特传记中称这首g小调的交响曲为“室内乐宿命之作”——经过近年来对十八世纪演奏技术的深入研究,这种说法仍然成立。无论如何,此曲都是莫扎特情感最丰富,结构最严整的交响曲。小调对莫扎特有特殊意义,总是能迫使他表达出激动不安与强烈情绪,在这方面,《第四十交响曲》无与伦比。
在最初的几个小节里,参差不齐的中提琴奏出隐隐躁动的第一主题,立刻可以感觉到快板乐章无休无止,浑无定时。此主题的音调强烈而紧凑,而莫扎特的处理方式则游走于焦虑不安与狂乱之间,第二主题是以半音阶升降变化的降B大调,引进一种较趋向于温和的愁绪,但却鲜少停顿。再现部中,第二主题转为g小调再次出现,再次强调乐章山雨欲来的感觉。
向深渊投注悲痛的一瞥之后,音乐缓和下来,然而降E大调行板第二乐章最多只能提供短暂的庇护,虽然情调如田园恬适,但四周却彷佛弥漫着诡异、阴郁的气氛,感觉就像是一幅威尼斯风景画,画面远方却有暴风雨步步进逼。在这个急促的乐章里,莫扎特十分强调压抑的八分音符节奏,赋予整个乐曲骚动不安的感觉,他也利用一种二音符装饰音形(称为“伦巴底响声”,以其发源的意大利地区命名),表现出旋绕不去的优雅。
小步舞曲及其中段有极强烈的对比,其一尖锐而沉重,另一却带有田园风味而且轻盈。终乐章重现了第一乐章的热烈情感,而且变得更凶猛、更具魔性。一段紧紧缠绕的奏鸣曲,首先便以火箭般的主题猛烈射出G小调三和弦。第一主题激昂的戏剧性,使人有恐惧与逃离之感,但第二主题则带来了短暂的慰籍。当此一主题于再现部转回小调,表现出葬礼般的感觉,莫扎特以发自灵魂深处的呐喊,结束这首十八世纪最坚定、阴郁的交响曲。
C大调第41交响曲“朱庇特”,K.551
Symphony No.40 in C major “Jupiter”
1788年8月10日,莫扎特在完成《第四十交响曲》仅仅16天之后,又写下另一首新交响曲的前四小节,这也是那年夏天他所作的第三首交响曲。这首《第四十一交响曲》因其雄伟气势,并位居十八世纪诸交响曲之巅,后来被命名为《朱庇特交响曲》。虽然莫扎特不可能知道这是他的最后一首交响曲,但此曲却是一部涵盖一切的作品,也是他在音乐风格与作曲技巧两方面都炉火纯青的辉煌证明。
开头的几个小节里,一个暗示着进行曲主题的乐句,应和着另一歌唱风格的乐段,这是十八世纪音乐表达方式两个主要的极端。而莫扎特的处理之所以出色(不仅如此,而且遍及第一乐章)却是因为两者并非形成对比,而是融合在单一的构思中。整个乐章结合才气横溢的创意与交响曲的戏剧性,又辅以由天衣无缝的题材衔接而成的精心杰作。莫扎特以灿烂的风格为主,但又加进了一段狂飙式中间曲、幻想曲形式的要素,以及加伏特舞曲节奏的一小段结尾旋律。
第二乐章行板是萨拉班德舞曲(Saraband)形式,这是巴罗克舞曲中最热情的一种。此处乐曲有卓绝的半音阶变化,以及乐句中一连串猛烈旋转的回音,都使得音乐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。小提琴加上弱音器以增强效果,木管的运用则直接而明确。旋律与节奏的错综复杂,即使莫扎特本身而言,都非常特别,其悲怆动在十八世纪乐曲中无可比拟。小步舞曲乐章中,莫扎特步下风格之梯,重新回到非常多彩而生动的田野背景;乐章的外声部充满欢乐气氛,优游自在,但其中